打谷情景小品銅雕塑
俗話說“民以食為天,國以糧為安”,每當豐收的時節(jié),在農(nóng)村田間看到忙忙碌碌的農(nóng)忙人,現(xiàn)在農(nóng)村基本上都是機械化,很少能夠看到傳統(tǒng)的打谷手法,今天我們看這組打谷情景小品銅雕塑尋找農(nóng)村古樸笨拙的傳統(tǒng)打谷記憶。
追溯中國種植稻谷已有七千多年歷史,無論時代更替,手工割谷打谷一直延用至今?!皳ザ贰笔鞘止ご蚬茸畛S玫墓ぞ?,呈四方形(也有圓形),用厚約5厘米的四塊木板,采用榫卯結(jié)構(gòu)組合而成。桶高約80厘米,上口寬底部窄,上大下小呈斗狀,四角上方各留一個20厘米左右的榫頭,好像長出的四只耳朵,作為搬動的把手。
秋收時節(jié),人們把摜斗搬進稻田,婦女彎腰割谷、攏谷,男人摜谷、運谷。早晨太陽剛剛露臉,主人高聲喊“摜谷子去了嘍”!事先約好相幫的人走出家門,拉著家常議著家事牽著水牛向稻田走去。
摜谷講究手法,雙手握緊谷桿,高高舉過頭頂,用力往摜斗砸下去,金黃的稻粒簌簌滾落到“摜斗”底,“乒乓砰砰”聲音響徹稻田上空,這樣反復(fù)幾次,直到谷粒脫離干凈為止。當摜斗里的谷粒沉積到一定數(shù)量后,便用撮箕將其撮起倒入塑料袋。當需要移動摜斗時,兩個人握住前邊的兩只“耳朵”拉,后面的人用力推,就把摜斗移動到需要放置的地方。每年打完谷子后,要把“摜斗”洗干凈,晾曬干,如果“摜斗”有縫隙,須修補好,以免來年打谷子時漏谷粒。
一個打谷場,一片金黃,黃燦燦地映著太陽,迎著日月星辰。 一個打谷場,一片沸騰,農(nóng)民甜蜜蜜的笑臉上,洋溢著歡樂,滿足,希冀。 打谷場上,那高高的大谷垛,藏著農(nóng)民兄弟酸甜苦辣的故事。
推薦產(chǎn)品
同類文章排行
- 人物雕塑的用途
-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廣場毛主席雕像。--人物銅雕
- 正義女神雕塑|手握天平利劍的正義女
- 大型徐若木銅像發(fā)貨了
- 孔子像擺放在哪合適?
- 孔子雕塑手勢的意義及對于師生的一些啟發(fā)動作的代表意義
- 鑄銅艱苦歲月雕塑背后的故事
- 鑄銅周恩來銅像在南開大學(xué)新校區(qū)落成
- 孔子雕塑擺放位置?孔子像擺放在哪合適?
- 高三米自由女神像安裝在山東萊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