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肖像人物銅雕塑起源
在當代要說什么藝術最有特點,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答案,在我看來,沒有那種藝術能夠比當代肖像人物銅雕塑更有藝術特點,對于藝術家來說,沒有表現(xiàn)力的藝術作品,就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作品,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肖像人物銅雕塑的起源和塑造要求。
歐洲肖像雕塑使用最為普通的材料為大理石、青銅。羅馬時代的肖像從內容、形式、材料以及服務對象、審美標準等方面進行了一次性定位,以后的歷史演變并沒有本質的突破。肖像雕塑畢竟是屬于現(xiàn)實人的藝術,在“神”的時代相對受到限制。在經(jīng)過了中世紀的低潮之后,文藝復興使肖像藝術得以復蘇,并在18和19世紀再次進入高潮。所涉及的人物從統(tǒng)治者、科學文化名人推至普通老百姓。所有的雕塑家都程度不同地為人塑過或刻過肖像。
中國古代沒有肖像雕塑傳統(tǒng)并不能否認中國古代某時期、某地的作品具有較強的肖像特性,這種所謂的肖像特性就是作品背后具有堅實的生活原型。在浪漫、流暢的春秋藝風和粗獷、奔放的漢風之間夾進了一個現(xiàn)實而理性的秦兵馬俑,無疑是令人驚奇的。秦兵馬俑強烈的現(xiàn)實性決定了它的肖像特征性。從時間上看,它比羅馬肖像稍早,但這種肖像性并沒有進一步發(fā)展而成為傳統(tǒng)。
中國的真正意義上的肖像雕塑于本世紀從西方引進,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風,隨便把肖像雕塑帶入了我國。我國最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輩在學成回國之后,陸續(xù)創(chuàng)作了各種各樣的反應革命先驅、愛國志士、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,順應了正在中國發(fā)生的反帝、反封建的進步文化運動趨勢,為民族解放的進步事業(yè)作出了貢獻。
改革開放的時代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發(fā)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,各有思潮、流派群雄逐鹿,并相互影響,相互撞擊,構成了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瑰麗景觀。雕塑界也一樣。也可以這樣說,中國雕塑正在經(jīng)歷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期,以及前所未有的大沖擊、大變革。新時代的肖像藝術作品作為其中的一道風景,同樣綻放著自己的光彩。
推薦產(chǎn)品
同類文章排行
- 人物雕塑的用途
-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廣場毛主席雕像。--人物銅雕
- 正義女神雕塑|手握天平利劍的正義女
- 大型徐若木銅像發(fā)貨了
- 孔子像擺放在哪合適?
- 孔子雕塑手勢的意義及對于師生的一些啟發(fā)動作的代表意義
- 鑄銅艱苦歲月雕塑背后的故事
- 鑄銅周恩來銅像在南開大學新校區(qū)落成
- 孔子雕塑擺放位置?孔子像擺放在哪合適?
- 高三米自由女神像安裝在山東萊陽